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
专业代码:050101
一、培养目标
本专业立足十堰,面向湖北,辐射全国,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,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适应新时代中学教育改革发展需求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教育情怀,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,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,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、反思研究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,胜任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教师。
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实现以下目标:
培养目标1: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,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,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依法执教,关爱学生,扎根基层,热爱教育事业。
培养目标2: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,具有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,能够结合工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,熟练运用教育学、心理学基本理论及语文学科教学知识,深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学语文教学,满足培养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。
培养目标3: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技巧,具备开展班级活动的能力。能够结合语文学科进行学科育人,能够开展综合育人,指导中学生成长发展。
培养目标4: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,关注语文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,勇于创新,善于反思,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。具备良好的沟通、协调、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。
二、毕业要求
本专业毕业要求涵盖践行师德、学会教学、学会育人、学会发展四个维度,对应师德规范、教育情怀、学科素养、教学能力、班级指导、综合育人、学会反思、沟通合作八个方面。
毕业要求1: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并将师德认识内化为师德认同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中学语文教师。【师德规范】
1.1[政治素质]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思想政治信念坚定。
1.2[师德修养] 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1.3[依法执教]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。
毕业要求2:愿意投身教育事业,认同中学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专业性,具有振兴乡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具有积极的情感、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。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学生成长规律,以生为本,尊重学生、关爱学生。具有良好的人文积淀和科学素养,甘为人梯,立志做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。【教育情怀】
2.1[职业认同] 热爱教育事业,具有坚定的从教意愿,充分理解教师的责任和价值,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,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、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。
2.2[教育理念] 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学生成长规律,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,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,尊重学生人格,富有爱心和责任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。
2.3[教育使命] 具备良好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,以身立教,为人师表,做中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毕业要求3: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、基本理论,能够运用语言文学知识、理论解决学科实际问题。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,构建系统的语文教学知识体系。了解语文学科与历史、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联系,了解语文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,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。【学科素养】
3.1[学科基础] 系统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,具备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。系统扎实掌握中外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,具备解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。具备良好的母语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3.2[语文素养] 掌握中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,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,构建系统的语文教学知识体系。
3.3[学科联系] 了解语文学科与历史、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联系,了解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,初步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,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教学问题。
毕业要求4:理解语文课程标准,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科认知特点,能够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展中学语文教学,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。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,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。【教学能力】
4.1[教学基础] 掌握教育学、心理学、中学语文教学基本知识,具备“三字一话”等教学基本功,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提高教学效率。
4.2[教学技能] 准确理解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与要点,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语文学科认知特点,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开展教学设计、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,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,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。
4.3[教研能力]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相关训练,以及参与教育实习、研习、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,掌握教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与方法,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。
毕业要求5: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,了解中学德育的一般原理与方法。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班级常规管理策略。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,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,获得积极体验。【班级指导】
5.1[德育理念] 在班级指导工作中牢固确立立德树人、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,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了解中学德育的一般原理与方法。
5.2[班级管理] 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,具有一定的班级管理策略,在教育实习实践中承担班主任工作,能够有效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,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。
毕业要求6: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特点及养成教育规律。理解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,能够结合语文教学开展育人活动,培养中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观。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具有综合育人的积极体验。【综合育人】
6.1[学科育人] 理解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,能够有机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趣味、人文精神以及爱党爱国、奉献担当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。
6.2[活动育人]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,借助见习、实习等教育实践,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与方法,通过参与组织各种主题教育及社团活动,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,获得初步的综合育人体验。
毕业要求7: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学语文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,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。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,能够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。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能独立思考,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信息收集、自我诊断、自我改进,优化教学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。【学会反思】
7.1[终身学习] 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学语文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前沿进展,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意识,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,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科学的认识。
7.2[自我规划] 把握时代脉搏,适应教育发展需求,关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动态,制定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。
7.3[反思能力]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与反思技能,会独立思考,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、解决教育教学问题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。
毕业要求8: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价值,通过课程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开展小组互助与合作,培养团队协作意识。掌握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的一般知识、方法与技能,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。【沟通合作】
8.1[团队协作] 正确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、主要特点与价值,在课程学习、专业实践、课外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开展有效的互助与合作,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。
8.2[沟通协调] 掌握倾听、表达、沟通、合作等基本技能,能够与学校领导、同事、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。
三、“毕业要求—培养目标”对应矩阵
|
培养目标1 |
培养目标2 |
培养目标3 |
培养目标4 |
毕业要求1: 师德规范 |
● |
|
● |
|
毕业要求2: 教育情怀 |
● |
|
● |
|
毕业要求3: 学科素养 |
|
● |
|
● |
毕业要求4: 教学能力 |
|
● |
|
● |
毕业要求5: 班级指导 |
● |
|
● |
|
毕业要求6: 综合育人 |
● |
|
● |
|
毕业要求7: 学会反思 |
|
● |
|
● |
毕业要求8: 沟通合作 |
|
|
● |
● |
四、主干学科
中国语言文学、教育学
五、学制与学位
1.学制:标准学制4年,弹性学制3-6年
2.学位授予:文学学士
六、专业核心课程
古代汉语、现代汉语、语言学概论、古代文学、现代文学、当代文学、外国文学、文学概论、基础写作、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。
七、毕业规定
1.毕业学分要求
学生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总学分163学分,同时第二课堂至少获得10学分,符合毕业条件,颁发毕业证书。
2.授予学位要求
取得毕业资格,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》和学校有关规定,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,授予文学学士学位。
八、教学时间分配表
教学活动 学期 周数 |
军训与 入学教育 |
课堂 教学 |
教育 见习 |
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 |
教育实习 |
教育研习 |
劳动 教育 |
毕业论文 (设计) |
复习 考试 |
机 动 |
合计 |
一 |
一 |
2 |
15 |
|
|
|
|
|
|
2 |
|
19 |
二 |
|
17 |
1 |
|
|
|
|
|
2 |
|
20 |
二 |
三 |
|
18 |
|
|
|
|
|
|
2 |
|
20 |
四 |
|
16 |
1 |
|
|
|
1 |
|
2 |
|
20 |
三 |
五 |
|
18 |
|
|
|
|
|
|
2 |
|
20 |
六 |
|
16 |
|
2 |
|
|
|
|
2 |
|
20 |
四 |
七 |
|
4 |
|
|
12 |
2 |
|
|
2 |
|
20 |
八 |
|
6 |
|
|
|
|
|
8 |
1 |
1 |
16 |
九、学时与学分构成表
1.学时构成表
课类 学期 |
一 |
二 |
三 |
四 |
五 |
六 |
七 |
八 |
总计 |
百分比 |
通识 课程 |
通识必修课 |
179 |
210 |
224 |
232 |
|
36 |
|
|
881 |
33.02% |
通识选修课 |
|
32 |
32 |
32 |
32 |
32 |
|
|
160 |
6.00% |
专业 课程 |
学科基础课 |
75 |
85 |
36 |
32 |
|
|
|
|
228 |
8.55% |
专业必修课 |
60 |
51 |
180 |
112 |
108 |
64 |
|
|
575 |
21.55% |
专业选修课 |
|
|
36 |
32 |
216 |
192 |
24 |
48 |
548 |
20.54% |
教师教育必修课 |
30 |
34 |
36 |
32 |
90 |
|
|
|
222 |
8.32% |
教师教育选修课 |
|
|
|
|
54 |
|
|
|
54 |
2.02% |
合 计 |
350 |
414 |
544 |
476 |
500 |
324 |
24 |
48 |
2668 |
100% |
全部学时中实践学时及比例 |
751 |
28.15% |
2.学分构成表
课类 学期 |
一 |
二 |
三 |
四 |
五 |
六 |
七 |
八 |
总计 |
百分比 |
通识 课程 |
通识必修课 |
9 |
10.5 |
10.5 |
13.5 |
|
2 |
|
|
45.5 |
27.91% |
通识选修课 |
|
2 |
2 |
2 |
2 |
2 |
|
|
10 |
6.13% |
专业 课程 |
学科基础课 |
3.5 |
4.5 |
2 |
2 |
|
|
|
|
12 |
7.36% |
专业必修课 |
3.5 |
3 |
9.5 |
7 |
6 |
4 |
|
|
33 |
20.25% |
专业选修课 |
|
|
2 |
2 |
12 |
11 |
1.5 |
3.5 |
31.5 |
19.33% |
教师教育必修课 |
1.5 |
1.5 |
2 |
2 |
4 |
|
|
|
11 |
6.75% |
教师教育选修课 |
|
|
|
|
1 |
1 |
|
1 |
3 |
1.84% |
集中实践环节 |
2 |
0.5 |
|
0.5 |
|
1 |
7 |
6 |
17 |
10.43% |
合 计 |
19.5 |
22 |
28 |
29 |
25 |
20.5 |
8.5 |
10.5 |
163 |
100.0% |
全部学分中实践学分及比例 |
40 |
24.5% |